被人學習是一種鞭策 |
|
來自網絡- |
2014-06-04 08:35 |
|
|
憑著勤于學習、堅韌不拔的精神,費長書在華峰氨綸股份有限公司十年如一日,由一名普通車間操作工,成長為國家火炬計劃項目和國家“863”計劃對接項目的學科帶頭人,主持研發了14個高新技術產品,其中兩個為國家級科技項目。這些產品在投入市場后,被國外一些大企業紛紛送進研究室,希望能夠破解其新技術。 學徒工把技術學到家 2001年,34歲的費長書從安徽一家國有化工企業辭職,來到溫州。在一場招聘會上,費長書帶著夢想與華峰氨綸結緣,成為該公司聚合車間一名普通操作工。 相比在老家的工作待遇,費長書的收入一下子提高了五六倍。但他沒有滿足于此,而是暗下決心:從學徒做起,緊跟專家和技術人員,把技術學到家。 盡管費長書過去沒從事過氨綸生產,但因為專業對口,半年時間就熟悉了本職工作。除了做好操作工,費長書更喜歡跟在專家、技術人員身后打轉,時不時地問幾句,對不懂的一定要追根究底。 不停地問,不停地研究,讓費長書對設備安裝和工藝流程等方面都有了更深的認識。入職兩三年后,費長書就突破了聚合工段中的融化工藝等技術難題,為日后從事科研工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研發14個高新產品 2003年初,華峰氨綸公司開始組建由企業現有人才為核心力量的研發中心,費長書因勤學好問、熱心鉆研,從200多名生產一線員工中脫穎而出,成為首批5人研發組成員之一。 研發中心成立后,當務之急就是開展差異化氨綸纖維改造。由于公司原來使用的生產技術是在當時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日本東洋紡技術,這對費長書等年輕的研發人員而言,是不小的挑戰。 每天至少做兩次實驗,對每項重點實驗分別進行規模不同的小試和中試。幾百次實驗,幾百次失敗,幾百次從零再開始……在4個月的連續奮戰后,成功終于來臨。改進后的生產工藝,不僅在成品性能上有了突破,紡絲速度也提升了20%,產量相應提高了20%。按照當時的產能計算,在沒有增加設備和人員的前提下,公司一年額外增加氨綸產量1000多噸,產值約9000萬元,相當于公司剛創建時氨綸一期的產能。 科研上的第一次收獲讓費長書充滿欣喜,從而更止不住他創新的腳步。他讓氨綸紡速持續提高從不可能成為可能,把“布面起橫條”等難題逐一攻克……14個高新技術產品項目在他帶領的團隊中誕生,其中兩個還成為國家級科技項目。 被人學習是一種鞭策 “如果我不學習,就會落伍,就不會再有進步。”費長書認為學無止境是不斷進步的前提。盡管這幾年頻獲榮譽,他卻從未丟棄勤奮好學的習慣。與此同時,由他主持研發的高新技術產品逐漸成了國內外同行學習的對象。 2008年,華峰氨綸公司決定突破發展瓶頸,盡快推出功能差異化的產品。這個重任落在了費長書所在的研發團隊肩上。 為了盡快完成原本至少需要三四個月研發周期的項目,費長書的研發團隊開始了特殊的研發流程:日夜輪班,隨時處理數據,不斷地觀測、思考、分析、討論、重整思路、重寫方案……甚至,放棄了回家過年。20多天的連續工作后,大批量的中試產品終于成功投放市場。 隨著新產品在市場的熱賣,各路氨綸生產商也紛紛從下游廠家手中拿走華峰氨綸的產品,仔細研究。 一年后,費長書又研發出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回彈經編氨綸纖維,打破了外國公司在該領域的壟斷地位,使我國氨綸制造企業在高端氨綸市場上占有了一席之地。這令國際上一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同類大企業也刮目相看,爭先把他研發的產品送進研究室,試圖學習并打破這項新技術。 類似例子不勝枚舉,費長書只是靦腆地說:“被人學習也是一種鞭策。我不怕被人學習,但希望在被學習中不斷超越自己,不斷創新,不斷取得新的進步。” | |
本站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站未注明“作者為:普工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稿件來源”“作者”,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作者:普工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2、 如本站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處理。 |